芒果体育官方网站经济的困局与未来

发布时间:2024-04-03 17:29:31    浏览:

[返回]

  芒果体育官方网站经济的困局与未来最近前暨南大学教授李家同在联合报写了一篇社论:“我们需要第二次工业”。请大家自己去Google搜索详细内容。我个人非常尊敬这位学者,他在信息领域为扬眉吐气,更为的教育做出奉献,这些成就是王建明无法比拟的,他才是货真价实的“之光”。文中他点明“高科技产业”的困境,而“高科技产业”正是经济目前赖以生存的基石,甚至连口水都开始把这当作筹码与叫嚣对抗。

  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仔细审视“工业”的方方面面,以便了解发达国家何以发达,又何以落后?否则我们无法找到经济面临目前困境的核心原因,我们也永远不可能让人有一天过着像日本人或者美国人那样的高生活水平。

  我会用三篇文章来谈这个议题:第一篇是关于工业的基础和发达国家何以富裕的本质,第二篇关于世界范围“中国威胁论”的生成原因及中国为何富强的秘密,第三篇是、经济以及目前乱象的相互关联性和治疗药方。

  产业生产从手工业过渡到大工业,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并扩充到其他行业。这一演变过程叫做工业。

  蒸汽机被用于动力机改变了纺织业的生产面貌,因此成为第一次工业的标志。然后人类用电力带动机器,电力被广泛运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能源,钢铁成为第二次工业的标志。到了1978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发明后,借由计算机芯片,人类能让工具机有“独立思想”,并且精确的完成生产任务,芯片成为第三次工业的标志。

  今天我们生活里的MP4和抽水马桶都是古代帝王无法拥有的,因为工业我们才有高质量生活,否则我们只能像非洲原始部落的酋长一样看族人表演跳舞。

  英国伟大的工业中心伯明翰之所以变得重要,就因为它为殖民地提供了种种产品:供印度用的斧子和供北美洲土著用的战斧;销往古巴和巴西、适用于贫穷奴隶的枷锁、和铁颈圈….在美洲的原始森林里,伯明翰的斧子砍倒了古老的树木;在澳大利亚放牛的牧场上,回响着伯明翰的铃铛声;在东印度和西印度,人们用伯明翰的锄头照料甘蔗田。

  这个时期新的需求分为两种,一种是为殖民需要的,比如杀人用的船、火炮、黑色火药、硝石等,以及殖民钉子(美洲盖房子用木头)等金属制品,另一类是加工奴隶劳动的成果:熬蔗糖用的煤炭开采、纺织工业等。这些需求是巨大的,因为海外抢劫和殖民活动发生的很迅速。仅仅北美因为盖房子需要钉子,就产生原来生产方式无法满足的需求。

  它还发展起一种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生产钉子的铁器商即铁工厂老板将针条分发给制钉工人,由他们在家里加工,然后再运回去销售。到1775年,钉子制造业每年用去一万吨铁,雇用约一万名工人。任何一种经济状态,如果没有外来突发性的经济因素冲击,一般不会产生巨大的内部变革,而会持续原本的状态。没有“强盗-殖民经济”,不会产生欧洲内部新的、强烈的生产力变革需求。欧洲会持续已经延续了500年的中世纪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结构。

  英国人等从非洲捕获和贩卖黑人到美洲,在美洲和印度用奴隶劳动生产大量的粮食、棉花、甘蔗、烟草、咖啡等产品运回本国(鸦片当然运往别国)。这就形成了三角贸易:非洲--美洲--欧洲。另外一个三角贸易是用在殖民经济中赚来的钱与中国人做生意。新产品、新路径、新方法成就了大英帝国。到18世纪末,工业化前,英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在墨西哥和秘鲁,西班牙人利用土著劳动力挖掘出许许多多的银子。德累克在对西班牙人的一次私掠巡航中,获得了等于其远航投资额的4700%的利润。伊莉萨白女王为他提供了几条船,也分得一些股份,净赚250000英镑。她将其中一部分投资于黎凡特公司,该公司的利润后又用于创办为英国赢得印度帝国的东印度公司。

  凯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说:“德雷克用‘金鹿号’带回来的掠夺物完全可以看作是英国对外投资的源泉和起源。”非洲也以几十万奴隶被掠去充当美洲种植园的劳动力的形式为欧洲冒险家提供了巨大利润。比奴隶贸易本身更有利可图的是由奴隶劳动力经营的甘蔗种植园。西印度群岛的甘蔗种植园主是当时的巨头,只有以往在印度发了财的“大富翁”能与他们相比。这些人挥霍无度、开销惊人,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来,更值得注意的是几个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黎凡特公司、非洲公司和其他各式各样的公司如莫斯科公司、哈得孙湾公司以及南北美洲的种种陆上殖民地公司的生利的收益。

  实际上,布里斯托更因为成为奴隶贸易和蔗糖贸易的中心而成为英国的二等城市。当地有位作者写道:“没有一块砖不是用奴隶的血凝成的。豪华的宅第、奢侈的生活、穿特殊的仆人都是财富的产物,而这种财富是用被布里斯托商人们买卖的奴隶的苦难和制成的。”

  工业不会凭空发生,变革生产力需要大量资本,上面的历史事实解释了英国资本累积的史实过程。除此之外它还需要两个基础:

  第一要限制封建制度在经济上的决定性影响力,必要时废除。封建制度下,“你的是你的,你却是我的”,限制封建制度的最大理由在于保证个人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否则无法提高生产的积极性。我的命如果是你的,那么我再怎么努力工作还是会被你拿走。只要经济上保持奴隶制就无法完成工业化,例如印度和。完全废止奴隶制的国家才有工业的条件,如日本。

  第二要强力压缩大地主在农业上的比重,方法是土地改革。这和第一个条件是一体两面。确保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才能提高农业生产量,农业剩余才有可能成为市场发展的基础。农民多收获50公斤稻米卖到市场上,就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也才有心思去改善农业技术。连吃穿都顾不上了,能指望他们搞实验提高产量吗?指望开明的大地主提升农业技术更是缘木求鱼。压缩大地主的农业角色后,也才能顺势引导他们把资本投入工业生产。没有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区都无法产生工业,例如东南亚和南美。

  上述两要件对西欧不起作用,因为当地贵族势力总保持着经济、和军事独立。早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外活动是皇室独资,利润八成以上归皇室。见钱眼开的情势下,合作经济很快出现,因此每次海外冒险都可借筹资完成。出资人可以是任何人,封建制度这时就剩形式。荷兰人青出于蓝,用全民参股“荷属东印度公司”的方式更好的实现平等。

  “东印度公司”首先发行股票,股票可以买卖,增加了风险规避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包括外国人都可以买这里的股票,只要你愿赌服输。女仆、小贩、渔民、铁匠、贵族、平民、将军、士兵、王室、商人…几乎欧洲的每个人都能在这场对全世界的抢劫和奴役中获取好处,只要你买了股票!这种以契约为基础的经济分配基本规则就是“按股分红”。假如同样持有10荷兰盾1股的王室一年分5盾,贵族分3盾,铁匠分1盾,女仆分10分,这个公司最后只会剩下王室独资。因此按股份分红,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非常普遍。有这种好康的发财机会,西欧不需要解决东亚国家的土地集中问题,去东方才重要。

  英国人照章画葫芦,结果英国发现了更好的生财之道:贩卖黑人+农业生产。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从非洲抓满整船的黑人再说,然后卖到南美的西班牙殖民地和北美的英国殖民地。这些“移民”开拓了面积远大于整个欧洲的庄园,加上在印度奴役印度人种植棉花和鸦片,英国人建立起一个新的经济体系。这个经济活动方式成为17世纪到18世纪末“最先进的生产方式”,自然也带来最“丰厚”的利润,最后引发了工业。

  工业随之而来的流动人口会升高社会对立,就业压力会转变为劳资对立和争取参政权,而产业资本也需要面对原料短缺和市场扩张的问题。第一次工业的原料短缺使英国向海外“寻求”充足供应的棉花和市场。第二次工业后,“电气化”让产业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更是殷切,这个时候“钢铁”成为解决问题的良方,生产在线源源不绝的钢铁不但是产业基石,更是军事工业的基础,“对外扩张”成为一石数鸟的妙招。

  工业先行国家例如英美法可以用殖民地来解决原料和市场问题,顺便引导人口流向殖民地就业,今天的印度、澳大利亚、南非和香港就是英国皇冠上的明珠。法国有西非,美国则有西部大荒野等着移民去开发。原理换汤不换药,无非“枪杆子在手,本爷永远正确”。

  “仗剑经商”让英法两国国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生活水平和世界地位,更重要的是产生一种“良性循环”,对他们而言是福利,对殖民地人民来说却是灾难。殖民地的年轻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不孤注一掷的前往“宗主国”发奋求学,回家乡后成为统治者的“代理人”,例如李光耀和岩里正男之流;要不一辈子奔波劳碌,当个平庸的小老百姓,有口饭勉强温饱就谢天谢地,例如日本统治下的人民。

  殖民地的好处是一言难尽的,首先是充沛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英法在各自的殖民地内用关税和行政手段排挤其他国家生产的工业产品,并且用高昂的价格加速其本国的资本累积。而本国国民在殖民地不但享有优厚的就业条件和待遇,更占有司法审判上优势。有了充沛的资本累积,更为了应付潜在军事冲突,技术改良必不可少,确保军事优势成为重中之重,两国也因为军事优势演变为帝国。

  这一切让英法两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军事和工业相辅相成,工业和商业同心协力,军事和商业缺一不可。教教义中的“三位一体”在帝国主义时代有了全新的面貌和内涵,信奉了一千年的上帝终于让英法子民生活在奶酒之乡,“我们要领导落后地区人民开化”成为当仁不让的使命,让全世界沐浴在“帝国的光辉之下”成为终极目标,不管宗教或皆然。

  好日子总有尽头。工业后进国家如德国日本也想过上好日子,但无法比照办理,殖民地已被英法等国瓜分,为了解决原料和市场问题,甚至为了打破封锁,唯一手段只能诉诸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这么开始的,第二次大战尤为明显,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和德国的“雅利安人生存空间”都是形而上学的鬼话,本质还是“强盗-殖民经济”。

  物理学中的永动机是指不停做功的机器。工业中的军事工业联合体就像物理学中的永动机,只要细心维护并且供给充足原料,就能为本国人民高质量的生活持续做功,做出贡献。而钢铁工业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一切都是以钢铁为基础。

  钢铁工业不仅代表钢铁冶炼,还包括化工和材料等工业。煤矿开采完后首先需要炼焦,将其中的硫和其他成分分离出来,例如煤焦油用以生产纺织业用的染料,苯提供给有机合成工业,譬如制药。炼焦是早期最重要的化工产业,后来重要性排名被石油化学工业取代。塑料产品是石化工业最重要的贡献,没有塑料,我们今天的方便生活完全是泡影。

  化工产业在军事上可以生产,农业上生产肥料,用来生产肥料的石油就如同生命一样无比重要。除了石油,工业永动机还大量需要各种原料,例如镍、铬、铀、铝、锰、铜等矿物,这些东西除了保证军事上的优势,也能保证国民的生活水平。

  为了确保石油和各种矿物原料的供给,美英法德日俄等列强无不发展强大军备,也就是以钢铁为核心的产业,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大打出手。所以工业的核心就是铁,工业时代就是铁的时代。拥有石油,却没有足够的强大的钢铁工业保护自己,下场会如同今天的伊拉克。拥有钢铁,却没有足够的石油,列强的动作必定是军事出击,好比今天的英美和二战时期的日本,因为他们心里非常明白保证工业永动机的原料供应是何等重要的任务!

  为了让工业永动机持续运转,所有的产业都是必要的,而且一定要能本国制造。轮胎、飞机、造船、汽车、铁路车辆、工具母机等一个都不能少。发展的越齐全,综合国力就越强,各产业还能彼此提携,促进发展。“市场狭小”、“比较优势”、“贸易分工”、“进口替代理论”。。。这些理论在列强眼里全是狗屁。除非确实落后太多,需要引进研究,否则外购根本不考虑。

  商业金融资本的主要任务是为了繁荣本国市场,尽力支持国内的技术开发体系,以便创造良性循环。别人来买本国的工业产品没关系,但本国的市场不允许被外国公司侵占。金融全球化的理由之一是为了阻击潜在的竞争对手,本国金融市场则不开放。金融资本的另外一项任务是推广本国货币在全球范围的使用,持有本国货币越多,本国对当地的经济影响力就越大。落后国家如果突然有了巨额资本,由于缺乏强大的本国工业,自然也没有足够的军力,只能投资列强的产业,例如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

  军事是工业最重要的内容,没有强大的军事能力,商业资本和工业产品就缺乏临门一脚。英国人用鸦片战争才迫使中国打开口岸,美国的佩里舰队用炮轰才迫使德川幕府开放通商。二次大战后,美国完整继承了英法两国原本在世界上的位置,成为世界霸主,原因在于美国复员辽阔,人口比英法总和还多,矿产丰富而且位于本土,相较英法从殖民地进口更容易确保安全,加上运用了科学化的工业工程管理,辅以适合美国移民社会的生产组织体系,美国凭此才能彻底击败日本德国意大利。

  从历史角度来看,德国日本确实战败了,但从“打破工业原料的垄断”来看,德日是成功的。他们借由战争让英法殖民地大范围的独立,从此可以用金钱来购买工业原料,确保各自的工业永动机顺畅运转,同时用产品的质量优势获得世界市场。用于购买原料金钱只能算零头,工业产品换回来的收益远比原料多的多。

  二战后的电子科技发展最终导致了第三次工业,竞争内容在原先的基础再加上吸引人才和资金投入开发的强度。李家同教授所说的FM集成电路就是核心内容,可以理解成CPU,或者微处理器。这些计算机芯片对于产业发展非常重要,应用广泛。通过程序编写,我们能细致的控制自动化工具进行生产,甚至能取代经验丰富专业生产人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军事上我们能提高侦查设备的运行速度,例如敌军雷达信号追踪,远方战斗机的定位,陆炮的瞄准计算,还能提高商业交易速度和成本,例如电子交易。性能优越的芯片在战时更是确保自身军事优势的平安险。

  德国把FM集成电路当作“杠杆支点产业”,日本则称为“产业之米”。德国一向出口精密的加工工具,用集成电路提高精度后的工具可以确保德国优势;日本则把芯片应用在家电、相机和汽车上,用电子化在世界市场上攻城略地。这些就是李家同教授所说的高附加价值产品。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所创造的资本累积不但为下一代的新产品作出贡献,也促使芯片更军事化,结果是列强能让自己的地位不受后来者的挑战。

  这些还不够。为了万无一失,还需要对未开发国家或者开发中国家进行“人才吸血”,以便彻底摧毁来自这些地区的潜在挑战。利用本国已经拥有的高质量生活环境和研究机会,加上提供奖学金,向全世界招聘有用的人才。“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工业发达国家万年不变的一贯方针。

  如果我们把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看作一个人,那么血液是商业金融资本,身体是工业生产体系,心脏是科技开发,身体披着一层坚实精良的盔甲。一个手无寸铁的酋长与这样的对手对抗会有什么下场,其结果只能是曝尸荒野,非洲土著、南美印加人、北美印第安人等毫无例外。

  因为列强间在外交上的尔虞我诈和军事上的磨刀霍霍从没停止过,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会这样。是他们用来圆场的客气话,确保他们自身利益才是真的。更何况这些列强本身进程不同,控制列强的也不完全是人民。

  越是工业先行国家,例如英美,它们的化程度就越高,给予人民的权力就相对较大。但工业后进国家化的发展就相对缓慢,它需要集中国家的一切力量急起直追,没有本钱进行化尝试,所以集权成为首要选择。例如日本的化就贫乏的可以。金美龄敢在日本大声批判昭和天皇吗?要知道昭和天皇是掀起日本二战的罪魁祸首,如果东条英机是A级(甲级)战犯,昭和天皇就是S级(Super)(特级)战犯。东条英机在东京大审判里一开始的供词毫不避讳天皇的罪责。国民连批判元首的自由都没有,它的算什么?

  我们可以在每个列强发现类似的结构,这些集团所代表的正是“工业永动机”的核心部分,它们不但输出原料供其他中小企业加工,还可以肩负起技术开发的重责大任。它们善尽职责的为本国国民提供高质量生活的保证,但它们永远也不会被体制所左右,除非整个国家被摧毁。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强盗-殖民经济”有新的花样。方法是把发达国家里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到开发中国家,同时用知识产权迟滞开发中国家的技术开发速度,再适当配合商业低价倾销战术和债务陷阱确保本国在区域经济体系中的高端支配地位,使开发中国家成为本国隐形的劳动力和市场补充。

  未开发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认清这种形势,自立自强的坚持建立自己的工业永动机,到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工业化失败。但失败了也不奇怪,工业后进国家最后步入发达国家之林的也只有日本而已。

  人非常反感中国的和主义,觉得的利伯维尔场经济优越无比,是正义的一方。比起中国,人还是比较喜欢日本,觉得日本既进步又有礼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连钓鱼台都考虑当成礼物送给日本。那么我们就从利伯维尔场经济的角度回顾一下近代中日两国的历史,顺便看看后来的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这一切和现在的中国经济又有什么关系?“中国威胁论”从何而来?中国为什么富强?

  今天的台日关系和钓鱼台问题是甲午战争所留下的直接遗产,战争的结果使近代中国国运急转直下。这场战争对中日两国意义非比寻常,因为这是两国在开展各自工业后的第一次冲突,等于是两国工业成果的一次总验收。日本胜利的结果,使日本跻身为东亚列强。没有甲午战争的胜利作为基础,日本不可能有信心发动日俄战争,更不可能成为东亚霸主,发动后来的“大东亚战争”。失败的中国在战后加速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半殖民地化的命运,更猛烈的内部矛盾随后爆发出来,“庚子拳乱”可以看成是中国民间一次寻求自强的尝试,但错误的开始和错误的方法,使中国必须偿付有史以来最大的赔款,间接导致了清朝的覆亡。从1930年始连续15年的日本大规模侵略战争中,中国遭受无比惨烈和骇人听闻的奸杀抢掠,直到抗战胜利为止。这期间死于非命和家破人亡的中国人又何止数千万?

  首篇文章我们知道工业时代就是铁的时代,钢铁工业的强大程度决定了战争潜能。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日两国工业成果的不同?我们必须回顾中日两国的大炼钢运动同时做个比较,才能找到答案。

  当日本的佐贺藩从长崎的荷兰人那里听到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消息后,给当地武士的心底产生了巨大震撼,中国这个巨人竟然被西欧打败了!他们的反应是必须扩张军备,因为下一个可能是日本!1842 年,佐贺藩按照荷兰文的《Liege炮兵工厂的大炮铸造法》的日文译本建设了铸炮用的熔铁炉-反射炉。受佐贺的影响,首先是同在九州岛岛的萨摩,接着是水户也建设反射炉,然后扩及到长州、冈山等藩,最后全日本各藩国都投入大炮铸造运动,这是日本的第一次大炼钢。这场大炼钢运动的本质原因是出于备战考虑:邻藩有大炮,如果自己还只顾赚钱,哪天要是彼此间发生矛盾争执,钱只会是属于有大炮的,所以你造我造大家造。

  武士们对建造巨大建筑所需的基础和强度知识一无所知,反正按图施工就是了。武士们组织日本社会的各类传统工匠强行土法炼铁,直接建设熔铁反射炉,然后按书上一字不差的操作反射炉,目的只是熔铁铸炮。武士们违背科学规律强行推动炼铁的结果:萨摩藩的反射炉基础不牢,炉体逐渐倾斜后解体;水户藩的反射炉烟囱则被台风吹倒;只有佐贺藩稍有突破,开始正规实验,但为期3年7个月的16次试运行全部以失败告终。即使如此,武士们还是不后退更不信邪,抱持着“如果做就能成”的态度继续干下去。

  在武士们开展铸炮运动的同时,日本的兰学家们也正密切关注各藩的铸炮进展。对佐贺藩遇到的困难,他们认为使用传统反射炉制造的铁溶解困难,就算成功溶解铁矿石也无法制造优质大炮,用高炉从矿石炼铁是更好的选择。另一方面,面对出现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佐贺藩认为必须深入和系统的研究铸炮业,于1852 年成立“精炼方”,负责研究冶金、铸造、蒸汽机、蒸汽船,并聘请大量外藩人员,它相当于日本近代最早的工业技术研究所。这些研究和事业需要的资金庞大,即使富裕的藩国筹集资金也非常困难,各藩国在铸炮运动中开始意识到破除行政疆界隔阂及整合全国资源的必要性,从而为将来推翻德川幕府,建立中央集权政府的行动迈出第一步。

  任何角落总有贫富差异。看着富裕藩国的大举炼铁,贫困藩国除了如热锅蚂蚁般干着急外,只能另想办法。钱少只好勤动脑,毕竟天道酬勤。日本东北的南部藩总算找到了商人出资,聘请大岛高任担任技术指导建设制铁高炉。这个根据荷兰书示意图,炉高20 英尺,按照日本土法建造的“大岛型”高炉,于1858年12月制铁成功。大岛型高炉对日本来说是性的技术突破,用水车送风,木炭消耗为传统反射炉制铁的 1/3,而且是半永久的制铁炉,不像传统反射炉需要废弃。但大岛型高炉仍然有缺点,它的风箱送的是冷风,炼铁单位消耗燃料多,炉温低,不容易维持铁的熔融状态,只能连续运行4-5天。大岛型高炉的意义是为后来明治维新建设的国营釜石制铁所提供技术和人才准备。1880年,占日本全国预算庞例的国营釜石制铁所竣工,采用全套进口设备,此厂原是为兵工厂预备的,可惜当时日本负担不起焦炭炼铁,又因为当地木炭短缺,进口设备水土不服,与当地铁矿石不能良好配合,很快便关厂。当时的日本非常贫穷,因此关厂是个财政灾难,日本的第二次大炼钢以经济10年作收场,但武士们不气馁,打算继续干下去……

  大岛型高炉生产出的是白口铁,而兵工厂需要灰口铁。灰口铁中的碳是以游离态的石墨微结晶形态出现,在切削加工时,石墨可以作为润滑剂,可以作为机械加工的铁。白口铁则质地坚硬不易生锈,适合传统锅具和刀具市场。在给大岛型高炉加装热风炉以提高炉温后,大岛型高炉也开始能生产灰口铁,被称为釜石铁,但釜石铁还是过于坚硬不适合机械加工。

  从成本角度看,等重量釜石铁的价格是进口铁的2.3倍,兵工厂却依然是釜石铁的忠实客户,为什么?因为釜石铁的老板有极强的背景。这种交易无视利伯维尔场经济而且浪费税金,可制铁所因为有这个铁饭碗才能稳定发展。第三次大炼钢算成功一半,武士们继续干下去。

  从技术角度看,焦炭比木炭好,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气体可以做高炉燃料,可惜日本还是负担不起。技术的改良持续进行。经过科学计算,大高炉焦炭消耗率低,焦炭的火力足,总成本还是划算。为了适应解决铁矿中的高硫问题,在炼制过程中多添加石灰石就能解决。更重要的是,原先国营釜石制铁所的进口大高炉还很完好,改造一下就能用焦炭炼铁。武士们用双手应验了“如果做就能成”这句话。日本不但“能够”, 还“知道”如何生产全套制铁设备,第四次大炼钢完全成功!

  这里有个大问题。研究炼钢吃力不讨好,从西方买钢铁就好,何必自己费心制铁炼钢?用比较优势拿丝绸去换西方钢铁不好吗?买进口设备炼钢不也可以?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出兵,租列强的船运输部队,这时列强为自个儿的利益拒绝日本,日本连军队都出不了海。在透视“列强行为准则”的真面目后,日本下定决心要自立自强的把工业干到底。从制铁的土产高炉开始,最后全面使用先进的焦炭炼铁技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技术人才,武士们明白这个道理能应用到所有产业,于是“殖产兴业”带动了日本全面发展,造船厂、兵工厂、铁路、纺织,它们都得到大量政府补贴,根本没有利伯维尔场经济。

  中国讲求有效率的利伯维尔场经济,“造不如买,买不如租”,速度至上,阿斯本舰队就这么从英国开到中国,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也没得到。日本是武士当家,中国当家的文士们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叛乱中明白列强的实力非比寻常,心动不如马上行动: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67年崇厚创办机器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数年间现代兵工厂在中国可算遍地开花,这些官办工厂在违反利伯维尔场经济的前提下隆重成立,按理强兵富国指日可待,怎么到后来连蕞尔小国的日本都打不赢?

  中国史书追究原因说中国封建制度是最大原因。在日本上下大建铁路的当下,中国第一条铁路因为官民反对而拆除,问题是最后拍板定案的皇室正是极权的典型,怎么这时会从善如流的照章办理?原来中国要尊重利伯维尔场经济规律。当年清朝官办的兵工厂造船厂进口材料和机器,为累积技术储备还愿意提高工资吸引人才,甚至海关的税银都投入了,决心可谓无比坚定。但尊重市场机制的大臣们上书“糜费过重”、“与民争利”、“性能不如洋货”,“极权的清朝”体恤而且从善如流,反正节省银子的事情办起来大家都满意,官员还有机会中饱私囊。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除非有利可图,谁肯去研究制铁?就算某人成立制铁厂,没有背景的铁饭碗合约也根本不可能活下去,这就是汉阳铁厂迟至1890年才竣工的经济背景。“御外侮”是场面话,“挽利权”是真心话,只因为“进口铁”导致“庞大的贸易逆差”。日本武士们知道铁矿石和制铁设备相互配套的重要性,透过牡丹社事件明白“列强的定义”,无视利伯维尔场经济坚定贯彻独立自主,并用坚持补贴建立了配套的造船厂兵工厂;中国文士们认为有进口设备就能大炼钢铁,阿斯本舰队事件纯粹是独立事件,坚定利伯维尔场经济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造船厂兵工厂要和舶来品公开竞争,政府补贴绝对不合理。

  清朝祖训是“永不加赋”。英国国王要白纸黑字的大宪章才能自律,清朝皇室有先祖训示的家规就能贯彻,中国人凭什么觉得英国体制月亮比较圆?所以就算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盖颐和园也只能“挪用海军预算”,不能加税。颐和园好比今天的豪宅,可以被视为房地产行业。颐和园的雕梁画栋好处是非常多的,不但能提升中国工匠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彻底发挥清朝的贸易比较优势,还能多赚点西洋白银。至于费钱的军工产业要耐心等待资本累积,扰乱社会秩序的铁路更要仔细评估。反正GDP看起来都差不多,拼经济也确实看到成效,皇室完全有本钱信心充足的去开创光明前途。从这里我们能确定清朝是开明科学的,以民为主,当然也是的。

  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海战方面,威震亚洲的北洋海军在“镇远”、“定远”的带领下实际上跟日本舰队打个平手,但龟缩在港中的北洋海军最后被海陆夹攻毁灭。陆战方面,清军初期大量杀伤日军,但租来的运兵船在海上被击沉后,加上缺乏海军切断日军后续兵力,清军一直溃退到鸭绿江,最后战败。马关条约除了失去琉球外,相当于日本10年全国预算的两亿两白银就这么丢了,而且埋下今日问题的种子芒果体育官方网站,接着发生在清朝的骨牌效应人尽皆知。

  清朝为什么失败?信奉利伯维尔场经济的文士们自作自受。遵行“利伯维尔场经济原则”就没必要建立制铁厂,用“比较优势”换取舶来品即可,所以也无法解决造船厂兵工厂原料昂贵的问题,然后发现耗费太重,又不愿意政府补贴,只能想办法减产关厂。等到1890年必须赶忙建立汉阳铁厂的时候,发生铁矿石和进口制铁设备不配套的问题,生产停顿,还是不愿意政府补贴,大规模的建设铁路短时间内就更没可能。在没法降低陆运成本的前提下,整合国内区域市场和降低原料运输成本纯粹是空谈,工业循环体系当然从缺,工业技术当然是零,整个国家还是大刀和弓箭的农业时代,而且还是信奉利伯维尔场经济的。1894年的清朝就是用这种真实的社会经济体制,去面对影响今后五十年中华民族命运的甲午战争。

  黄海海战中的北洋海军呈现训练不足是合理的,没有制铁厂生产原料,兵工厂成本太高,弹药储备当然只能靠舶来品,扣除备战弹药,平时自然无法进行高强度海战炮击训练,一旦碰上高强度的黄海海战就会越打越弱,因为北洋海军无法修复所属舰队。剩下的战术选择只能用“舰队存在”伺机打击日军的补给舰队,期望降低日本陆军在朝鲜的战力,减缓入朝的清朝陆军的正面压力,所以李鸿章下令“保船制敌”在战场指挥上是完全明智的,中国史书还说他迂腐!?日本明白北洋舰队存在的威胁和影响后,用海陆联合强攻威海军港,北洋海军只能背水一战,最后壮烈覆灭。由于清朝不造船,也自然无法组织大规模的民用支持舰队支持入朝作战的陆军,只能找列强租船,等北洋海军被海陆夹攻消灭后,就更不可能再租到船支持入朝的清军。清朝陆军的大退却实际是缺乏补给的表现,无法补充兵员、弹药、粮食,东北也没有建设铁路供军队迅速集中兵力,清军在高烈度的消耗作战下能不退却吗?

  日本为什么胜利?当时的国会议员想通过民生法案的结果是被驱逐出场,然后强硬派单独表决通过备战型经济决议。当民生法案通过后,政府的选择是直接解散国会,让议员回家吃自己。日本当时的税率实际达到了五公五民甚至更高,而且投入全国财政资源的60%让军工产业有铁饭碗活下去,还不计一切代价的建兵工厂、造船厂、铁路,军队进行“月月水火木金金”(周日视同周一;周六视同周五,亦即每日训练)的训练,甚至国内引发也毫不考虑的武力。高烈度的黄海海战开始后,炼焦厂加班炼焦、制铁厂加班制铁、兵工厂加班增产械弹、造船厂加班修船,以这些近代工业为轴心,工业永动机的威力开始体现出来,这种现代战争的补给系统最后消灭了北洋海军,更是日本陆军逼近中国东北的原动力。日本付出一切努力坚持到战争结束后,成果是拿回两亿白银来缓解国内经济危机;打开清朝的市场;获得和朝鲜做未来的市场和原料补充。反观中国,永不加赋的皇室决定缓建与民争利的铁路,天道酬勤在此偏向日本明治维新,清朝自强运动赢了才是怪事。

  英法美三国能顺利推动工业化的原因是他们可以有外部补充,用剥削非洲美洲的资源做惨赔的本钱。首篇我们看到欧美的工业化动力来自肮脏的贩卖奴隶和三角贸易促成资本积累,然后升级的军事武力提升对此种三角贸易的垄断能力,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争夺海上霸王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只有霸主才能吃肉,其他国家只能喝汤。德国幸运搭上第一次工业化的末班车,用傲人的80%国民识字率和高效的教育体系赶上英法。工业化出现的社会紧张在德国同样出现,重点倾斜工业的结果是高度军事化。举世闻名的德国参谋本部是蒂森克虏伯为首的德工产业最大客户和支持者。普法战争后的50亿法郎赔款不但救了德国经济,还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个煤铁矿区,更加提高德国工业永动机的潜力。

  列强在完成第二次工业化后开始走上全球扩张殖民的道路,它们的工业永动机比第一次工业需要更多原料和更大市场,任何国家如果打算靠纯粹的利伯维尔场经济累积工业化资本的尝试都会是徒劳无功。列强首先会要求未开发国家和开发中国家开放港口,同意通商和船只补给,识相的国家会同意,不识相的会被狂轰滥炸到同意为止,然后列强会用自身大批量生产的纺织品和工业品(火柴、钟表、肥皂、等)倾销,这只是地狱的开始。中日可算特例,中国可以靠茶叶、陶瓷、工艺品大量换取欧美白银,日本则可以靠少量丝绸。中日对列强的贸易初期是公平、平等、自由的,但阴狠的列强随时能用军力掀桌子逼你玩它自己占便宜的贸易。果不其然,列强用鸦片“平衡贸易逆差”,中国查禁烟毒,迎来的立刻是军事侵略的狂轰滥炸。真金白银、各种原料、当地市场永远是让列强最兴奋的战利品。

  鸦片战争的战败证明没有军力做后盾,就算在商业领域筹集到资本也迟早会被抢掠。中日开始工业化的时候,连德国的条件都不具备,加上欧美国家此刻在全世界开展全方位侵略,因此这个时期筹集工业化资本所剩下的唯一途径是更完全的国家集权和经济补贴!起步更晚的中日两国更不可能找到除了自力更生以外的第二条路,不止如此,两国还必须完成“铁的国产化工业生产”才能稳固跨过第一次工业的蒸汽机和第二次工业的钢铁两个门坎。日本和清朝各自的兵工厂造船厂为这个时期的工业化难度和工业化失败结果做出最好的正反例证。中国坚持利伯维尔场经济,不补贴制铁造船兵工各厂,不坚持采用国产武器,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技术储备,也就不可能建立自己的工业永动机,对其他产业如纺织和机械工具等旁支产业的提携作用也就无从谈起。随着列强进一步发展,面对来自更强大工业永动机所支持的列强军事挑战,中国下场只能屡战屡败,丧权辱国,很快的清朝历史就此写下句号。

  筹集资本的方式需要相对适应的体制。如果英国算列强中最的,稍后发展的法国比英国更极权,德国比法国更极权,因为这是筹集和分配资源的必要手段,由于德国本身是一个强调秩序的国家,并没有对市井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已经稀缺资本的中日两国来说,体制根本是雪上加霜的死胡同,要开展工业化只能用更集权的方式。明治维新对应了工业化的时代要求,自强运动却沿用古老的合议制旧瓶装新酒。同样是炼铁办厂,日本武士们贯彻始终,中国文士们瞻前顾后;拿刀的武士们用军事暴力解决矛盾,拿笔的文士们用奏折论战选择经济优先,结果甲午战争后日本经济步步高升,中国经济垂直掉落。

  筹集资本的另一个商业途径是土地改革,引导资本投入工业发展。不过这触及中国社会精英的利益,跟抄家的意义一样,是人人闻之色变的做法。讽刺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因为农民经济问题而引起,中国历史一直在一个长期和平,但每隔300年一次的全国性周期中循环。小说“赛金花”写实的表现了农业社会中大地主的社会经济影响力。假使有个开明而且科学的地主投入研究炼铁,也出资成立炼焦厂,开始点火制铁,就算有条件再好的当地传统农具和锅具市场也无法消化这些铁,所以他最后只能破产,炼铁效率越好,越符合利伯维尔场经济定律,多劳多得,他破产也越快。如果他再赌一把,建设与民争利的铁路,他得担心抢了漕运的工作或者被信仰风水的群众破坏,最好的下场是政府出钱把他的铁路买回来。开展铁的贸易也不行,因为被列强们垄断托拉斯,他也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打败全体西方钢铁工业。他只能当个洋翻译或是帮洋人买卖物资的生意人,这是当时赚钱的上上策。

  问题是从国家角度来看,这根本无法完成工业化,不采取手段压缩大地主也无力把农业劳动力引导转移到工业部门,不确保私有化就无法顺利推动土地改革,不土地改革就无法解决资本和劳力短缺问题,也无法集中资源投入工业技术储备。越晚工业化所面对的难题就越大,随着时间推移,还需要适度推动“均匀贫困”来累积工业资本,这就是为什么越晚开始工业化的国家,社会主义倾向越明显,甚至是主义国家而且用军事手段进行土地改革,并以军力为后盾实行配给制。采取这些手段是的,因为无法在不受列强阻挠下完成工业化,就是例子。也因此西方国家非常痛恨主义和社会主义,表面说它们异常,实际理由是社会主义和主义将挑战它们的工业永动机,并且和他们争夺原料以及市场。

  列强会在世界各地安插代理人以防止对列强不利的情况出现。初年的各地军阀本质上代表列强的在华利益,混战的表面理由是统一中国,本质上是暗助列强获得更多市场和原料。1928年完成了中国名义上的统一,还同时不知不觉的继承了列强利益代理人身份。无论如何振奋人心的“黄金十年”拉开了序幕,一如中国传统习惯,“路线年间的实业部长孔祥熙提出以“国营重工业”为主,以国防为核心的工业化计划,但因缺乏资金支持迅速结束。继任的陈公博提出以“轻工业”为主,以融入国际体系的工业化计划,财政部长宋子文也反对建立重化学工业。他们认为利伯维尔场经济的好处是:活用民间资本、控制政府财政支出、国际贸易分工;认为重工业发展道路不适合当时中国的理由:缺乏重工业的熟练劳动力、重工业需要大量投资和产业整合、民间资本无法回收利润、列强对本国重工业有大量财政补贴。欠缺上述任何一个条件,中国走上利伯维尔场经济道路。

  中国在德军顾问的协助下建立了现代化的陆军师,这些部队在抗战初期极大的震撼日军。抗战中有四件事:德械师在南京失守后消失、缺乏武器越战越弱、严重的通货膨胀、普遍的政府贪污。这些现象彼此有什么关联?

  “黄金十年”的本质是以轻工业产品、农产品、矿产交换等值的德工产品。中国实际上是亏本的,没有化工产业提供化肥,农产品在传统条件下的增产可以被忽略,而矿石永远比工业品便宜,大量农产矿产出口只能换少量德工产品。虽然尽职的德军顾问帮助中国建立初级现代军事工业,但缺乏重工业支持,进口再多的兵工厂生产机器对武装还是杯水车薪,甚至连机枪、、这三种需求都无法满足。德军机枪射击时用金属链条供给,中国却只能用布条,因此机枪常常停止射击,只因为中国没有重工业。由于高级官员本身具备企业主的身份,利伯维尔场经济只是变形的,用一切资源所生产的物资和利润无法完全换成军备或重工业设备。中国的战前准备实质上只有一点银子,搭配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骨架,指挥10万德械师和百万民兵跟日军对决。当中国转向战时官方掌控的计划经济后,经济形态变成官僚的商业垄断,贪污自然是普遍的。日军侵占大面积国土和矿产资源、政府退到农产相对贫困的西南山区、缺乏化肥提升粮食产量,然后大量难民涌入,粮食短缺下的通货膨胀成为理所当然,这一切根源于中国决定采用利伯维尔场经济。各种条件决定中国打败日本的唯一策略只能是用持久战把日本拖到战败为止,代价是全体中国人无比惨重的牺牲。

  走轻工业道路的中国无法提供一门火炮轰击日军,无法提供一架飞机对抗日军的轰炸机和军舰,无法让机枪顺畅的射出,德械师的消失只是时间早晚,最后只能让军人悲壮的拿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如果历史重来一次,“黄金十年”的中国能走上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吗?

  这个时期的工业化难度比清朝自强运动的时代更难,凭借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海军舰队和标准化武器大量装备的陆军部队,列强已能有效率的侵略全世界任何角落,而且毫不放过任何猎物。任何国家必须完成蒸汽机和钢铁工业,还得另外准备足够军力才能“开始工业化”,最后还不一定能成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原因在于自身工业化程度不足,随后的主义立即遭到列强的入侵,在自己的国土上打败列强后才能开始工业化。苏联尝到被入侵的苦果后,明白已没有足够时间用轻工业道路完成工业化,同时也没有任何殖民地可以作为补充,只能直接走重工业道路。建立工业永动机的代价是高昂的,苏联矿产资源丰富,农业条件却非常差,为筹集工业化资本,解放农奴,土地矿产国有,实行军事配给制,用军事力量强迫一切资源向重工业集中,高强度开展工业化的代价是饥荒。

  1928年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做到上述工作。孔祥熙当时的想法是对的,但是本身需要各地的地主充任官员以掌控行政区域,命令他们革自己的命无疑是天方夜谭。土地不可能收归国有,农民也就不可能解放,“二五减租”的实况是假扮农民的地主对这个行政命令阳奉阴违,最后不了了之。筹集工业化资本在企业的体系里不可能完成,理由是他们认为自己赚来的钱是应该的,凭什么因为你的一个命令就把钱投资在看不到收益的工业体系里?除非政府给补贴!问题在于根本没钱。中国名义上的统一意味着军阀仍然林立,用军力强力推动经济上的军事配给会变成自乱阵脚。加强军力的唯一途径只剩下努力创汇买武器。没有重工业支持,自然也无法建造铁路去提高部队行进速度,最后掘开黄河大堤以迟滞日军进攻,结果创造了黄泛区,数百万人民必须面对饥荒和洪灾。

  二战时期的日本能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大和号战列舰,生产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零式战斗机,凭借的正是重工业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彻底发展强壮自身骨骼的“基干产业”。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基干产业是指工业基础产业:以钢铁和化工为代表的重化工业。第二次工业化早期只有煤钢工业联合体,随着时间推移,原本的钢铁工业催生机械工业;炼焦工业催生石油化工和更多种的化工产业。新增电子工业,例如海战和空战使用的雷达,早期计算器、密码机等。机械工业成为开发重点,飞机和工业生产设备都算这个类别。我们以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战舰做范例:机械工业要开发最重要的酸性平炉和大型压水机。酸性平炉用来生产特殊钢,例如炮管和军用钢材。大型压水机用来加工成型大型钢结构部件,例如造船和船用钢板。化工产业提供焦炭炼钢,还生产高级以提高战舰主炮的威力和射程。电子产业开发的早期计算器可以大量计算火炮角度和射程之间的数学关系,陆海空三军都能用上。机械工业提供的高精度的工作母机还可以提高上述每种产业的产品质量,但每种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技术投资,完成每个环节,才能在这些基础上建造出战力强大的战舰,没有其他替代道路。

  问题是酸性平炉不是洗衣机,普通人根本不会买。这种产品必须靠政府补贴才有可能开发出来,初期也只能靠军方订单维持下去。加上技术开发的庞大费用,所以基干产业需要巨大的政府财政补贴才会有成果,这也是私有资本不愿意投入基干产业的原因。洗衣机的制造如果没有上述产业支持,绝对无法提高质量,成本也无法降低。制造洗衣机里面洗衣槽的最佳材料是不锈钢,马达轴承最好是汽车轴承,这都需要特殊钢,但特殊钢需要酸性平炉才能生产出来。为了不让洗衣槽损害女人的,需要机械工业提供高精度的工作母机。化工产业需要提供高级化工原料,用来制造抗老化的工程塑料外壳,把洗衣机包装的漂亮一点。电子产业需要提供计算器和芯片,让用户能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洗衣程序。

  如果什么产业都没有,要发展经济只能进口列强的零件组装洗衣机,今天的东南亚经济就是如此。反过来说,如果具备齐全的基干产业,想生产什么产品都好办,日本就是如此。军舰和洗衣机依靠的都是基干产业,最完美的情况是洗衣机赚来的钱协助军事工业。可惜工业化难度提高,要想自力制造洗衣机,只能先造军舰,否则只有被列强侵略的下场。苏联集全国之力强力推动工业化的结果,是日本不敢军事挑衅苏联,从而确保,并且完成击败纳粹德国的工业基础。投入一切资源建立完善的基干产业是非常值得的,因为它能全方位保障国民安定幸福的生活。

  1945年8月日本战败,东亚历史翻开全新的一页,中国要面对全新的争议:土地政策。国共对抗几乎是立即开始的,党已经完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正在席卷华北地区。

  为什么剿共?不剿共的结果必定是的政权彻底完蛋。黄金十年曝露出依靠地主进行统治的模式,不可能完成土地改革,那等于立刻自行缴枪投降。上也不可能采取,中国还是农业时代,农民人口占绝对大多数,没有一人一票的基础,跟党同台选举是,只能选择与党展开全面性的军事对抗。党强行土改的结果是兵力大增,它先问农民“你分到田地了吗?”,然后问农民“要不要参军去保卫你的田地?”士气高昂的百万解放军很快诞生。早在江西井冈山时期红军就出现武器奇缺的窘境,长期用土制武器对抗日军工业化部队的亲身经历,使看到工业和军工产业之间的关系,深刻影响后来的经济政策。

  1949年10月1日,在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口号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拉开序幕。回想过去20年的军事装备差距,毫不考虑的选择以“重工业”主导的发展路线,开始大炼钢铁。奉行“租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造船”,和清朝完全相反。

  问题是工业永动机的建立需要代价,资本从哪里来?仅有的黄金储备被带走,只能想办法去开采金矿。列强对主义是封锁的,唯一的盟国是苏联。可是苏联自己都需要从东欧获得资源,给中国的协助必定是有限度的,所以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了提高效率,整个中国变成“一体”,把农业剩余彻底转移到工业部门,但还是不够。中国再一次土地国有以筹集任何能搜集到的粮食去投入工业化。

  在建立工业永动机的过程中,会出现消费品短缺的问题,人民生活水平会下降。英法美当初对殖民地“巧取豪夺”的方式维持本国人民的高水平生活,日本用“工业日本,农业”的口号掠夺农民,二战战败后停止。中国的工业化起点更低,国家太大,要补充的东西太多,要如何转移内部矛盾?美国的宣告世界进入核武时代,军事行动迟早会引发世界大战。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靠权术转移人民注意力,各种运动于是开始,还可以消除内部杂音,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必须集权,也是为什么人打心底要跟保持距离,美国敌视“毛主义”的原因,一切因为选择迅速建立工业永动机。

  为了保证工业化的顺利进行,这个时候还需要研究核武器,否则迟早会被列强敲诈勒索。“要核子不要裤子”让中国人穷的连裤子都没得穿,可这比被日军强迫脱裤子,甚至永远不许穿裤子来的好。中国用30年建立属于自己的基干产业,大到氢弹,小到计算机CPU,能生产几乎所有种类的军事武器。没有基干产业,必须靠美国的武器援助,所以美国不让,就只能乖乖听话,一直听话到今天。

  隔海的日本在做什么?二战后满目疮痍的日本,于1946年成立“经济安定本部”和“经团联”。在社会主义经济学家有泽广巳的指导下,经团联开始“倾斜生产”,无视利润和产权,把有限资源集中到煤铁工业,同时投资电力和肥料两个部门,然后以这些作为基础恢复基干产业。国民生活用配给制度解决,每人每月500日元,火柴每人一天4支,肥皂每人一年1块,一切资金来自政府全额出资的国营银行,不行就印钞票。战时的军工产业工人战后失业,经团联让制造火炮瞄准具的Canon公司去生产相机和镜头,改造商船,实在不行去种树。机会再次属于有准备的日本,韩战中的美军需要日本,有了经团联的指挥体系,再加上美国援助,日本复兴加快了进程。这时候的日本和主义的中国根本没差别。人既然喜欢日本,那么人用双重标准看待日本和中国就是有问题的,也是有理由的,我下篇会提原因。

  相比日本,中国也用一样的体制,只是换个名字。中国党就是经团联,国营企业完全服从党的领导。日本人能共体时艰,可是中国人很难做到,中国的周围环境也没有日本那么安定芒果体育官方网站,运动是必要的,但这一次党员们发挥与武士们几乎一样的角色主导中国工业化。当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基干产业的爆发力很快展现。今天中国能快速抢占原本属于列强的工业产品市场份额,能快速仿制出类似的产品,台商能在发展那么顺利,完全是中国的基干产业在后面的帮忙。

  中国能继续成长,最大的原因就是有一个跟日本经团联一模一样的党进行中央协调,时不时的回忆艰苦的红军年代更让中国坚定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就算知道有多少导弹瞄准,就算偷到相关技术资料,没有基干产业也无法生产这些武器。更何况这些军事武器需要卫星定位,只能用美国的卫星定位系统,美军等于间接控制这些武器的使用时间和使用方式,毫无自主权,每年还需要用的国防预算心甘情愿帮美国准备养着这些武器,形同排挤的教育和社会福利预算。最惨的是连技术转卖他国套利也不能做,因为需要购买美国武器。这一切坏处都是因为缺乏基干产业。

  第三次工业中国没有缺席,中国靠自己造出了龙芯。如果知道怎么设计复杂的CPU,那么设计用于洗衣程序和火炮瞄准的芯片就更容易了,用于破解情报密码和仿真气候变化的大型计算机也不会太难,不管是“杠杆支点产业”还是“产业之米”,中国可以全方位的与列强逐鹿天下。

  山川壮丽,物产丰隆,炎黄世胄,东亚称雄。毋自暴自弃,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进大同。创业维艰,缅怀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务近功。同心同德,贯彻始终,青天白日满地红。

  信奉“毛主义”的中国清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重要性,不但让中国重新成为世界列强,而且让中国人民逐渐富裕。出现“中国威胁论”一点也不奇怪,中国富强更是理所当然。他们比更好的诠释了国旗歌里的精神,只因为他们打造了中国的基干产业。

  这是《经济的困局与未来》的末篇,首先我要为各位读者的等待表示诚挚歉意,主要是为了忙考试。有鉴于最近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和消费券热潮,加上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对经济发出越来越多的疑问,配合自己这半年以来的思考,我决定在这个系列的末篇对所有问题做一个总整理,不但要让朋友能对经济有更深入的认识,也试图为朋友指出一条全新的思考道路,只因为这块土地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家乡。

  刚落到日本手里的时候是惨赔的,甚至连日本派驻到的行李内都能找到木匠工具,理由是随时能转行。日本是个赤贫国家,在《中日两国的近代工业化道路》里我介绍日本为备战和工业化所作的一切努力,他们需要超限度的投入一切资源进行工业化。日本没有任何殖民地的统治经验,日本国内甚至有“把见好卖出”的声音。但日本政府认为英国可以井井有条的统治殖民地,卖掉等于证明日本人天生就比英国人愚劣,因此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卖掉。

  摆在日本眼前的人吸食鸦片问题却急迫需要处理,这时出现“断禁”(立刻禁止)和“渐禁”两种论点。“渐禁论”的提出者是后藤新平,他认为鸦片专卖制度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可以充实总督的财政,另外日本并吞的动机不是对人民一视同仁或施行善政,而是使成为日本南进扩张的跳板。日本并不想为花太多钱,后藤新平的论点正中日本政府下怀。他很快随着提拔他的长官儿玉源太郎前来,出任卫生顾问。有鉴于后藤新平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现,他升任民政长官,代行总督职务。他认为:“殖民地行政计划,在目前科学进步之下,必须根据生物学的原则。也就是要发展农业、工业、卫生、教育、交通、。如果以上各项能够完成,我们就可以在生存竞争中获得保全及胜利。”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日本总督府彻底而深入的调查全貌,也同时为殖民统治奠定基础。日本总督府随后提出了“工业日本,农业”的发展口号,农业的核心是糖、米,和最重要的鸦片,因为这是一切初始资金的来源。

  1900年日本总督经由调查得知约有近17万人吸食鸦片,1901年随即设立“专卖局”(垄断的卡特尔),并由专卖局制造课负责鸦片的制造。为了更进一步网罗吸食者及增加鸦片收入,总督府规定吸食者要有医生的诊断书及领有特许牌,另外大幅提高鸦片税。总督府共发出了二十五万张烟牌,不过这不包括秘密吸食者。美国记者(Snow)1930年曾来采访,他注意到的鸦片问题,并且认为日本总督府对禁毒的态度是可疑的,因为登记的鸦片吸食者只占全部吸食者的一部份,而没有登记的吸食者可能超过数倍以上。事实上,一张执照可以扩大到持有者的所有亲戚朋友。让我们观察一下鸦片占日本总督府的财政收入比例:1896-1904年占财政收入的30.3%;1905-1915年为14.4%;1914-1920年为13.1%;1921-1931年为5.7%,我们可以看到鸦片是如何拯救了日本总督府的初期财政,这一切是以人的痛苦为代价。

  从上面数字我们也注意到1905年开始下降到只有14.4%,原因是的糖业为日本总督府开拓了新财源。1901年日本农学博士新渡户稻造发表《糖业改良意见书》,日本总督府立即设立糖务局以执行糖业政策,同时设置甘蔗试验所。改良甘蔗品种、改善栽培法、兴建灌溉设施、扩大蔗园面积、改良制糖方法、确保各糖厂原料供应、取消蔗糖出口税,日本总督府用一切办法鼓励食糖出口。为了垄断的食糖利益,日本首先大力支持三井物产等日本企业垄断糖业,把糖的交货地点从南部的安平和打狗移往产地,再把茶的集散市场从厦门移至台北,从而彻底打击人原本的糖业交易制度,同时将原在的欧美制糖势力及洋行完全驱逐或并吞。

  日本也不放过恭顺的四大家族:王雪农、陈中和、林本源、辜显荣(开台北城门放日军进城)所建立的新式制糖厂,在1907-1920年毫无例外全被日本企业并吞。其他中小型制糖厂皆为三大财阀并吞。到了1930年代,日本制糖业的三大财阀:三井物产、三菱商事、藤山财团,在资本上占制糖业总资本的87%,生产量的83%。在完成糖业的垄断后,又共同在生产、贩卖、销售上合作,更进一步利用在东京的糖业联合会来操纵市场,并获得独占的超高额利润。

  日本三大财阀因此资金更加雄厚,以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发展关系企业,兼营土地开发、水利灌溉、铁路运输、海上运输、酒精制造、纸浆制造、食品加工、制盐、乳业、化学工业等、扩大其独占的经济范围,终于达成更为广泛的企业垄断。这就是我在《工业与发达国家》里所提到的英国殖民史的二十世纪版本。

  在日本总督府的统治及日本资本的侵略下,糖业变成日本资本倾注开发的首要对象。甘蔗种植面积占总耕地的19%;蔗农占总户口15%;产糖量140万公吨,是日本统治前的50倍;产糖总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8%;砂糖输出占总出口的43%。成为世界第三大产糖地,仅次于古巴与爪哇。二战中甚至为日本军机供给乙醇(酒精)以作为燃料。今天的风行巴西的环保燃料乙醇汽油其实只是二战时期的技术衍生而已。

  接下来我们看稻米。工业化带来的结果是城市化人口的提高,日本本土在城市化提高后,底层人民对白米的消耗量也与日俱增,日本开始进口稻米。基于肥水不落外人田,气候比日本本土更适合农业发展,日本总督府必须完成来自本土新交付的任务。1925年日本农业专家矶永吉(后为大学教授)在成功培育出适合日本人口味的“蓬莱米”为开始,日本总督府透过支配水利系统以达到支配的农业生产,例如规定“以地上生产物为原料的制造业者也有加入水利组合的资格”,从而使日本的制糖企业也有支配水利的权利,加上直接控制水利系统管理者的人事任命,再配合行政手段:建设水利工程来增加灌溉面积、设立农事试验场来改良品种、施行米谷查验、改进肥料、设立农业仓库以改进流通、驱逐害虫、推广一年二获米作等。蓬莱米的种植迅速遍布于全岛且产量大增,当然其中大部份被运往日本。让人种米,但吃不到米,这是日本总督府完成任务的不二手段。我的外曾祖父和家人当时每日以红薯充饥,自己辛苦种的米只能偷藏一点起来吃,这就是广大人民的生活写真集,李等人的怀念旧时光全是狗屁。“海角七号”的男主角对女主角说“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日本女人为何要留下来吃红薯,她当然要走,不回日本吃白米才是真正的大蠢蛋。

  在日本总督府的“努力”下,1917年的财政收入已变成1904年的4.5倍,成为日本的摇钱树。统治日本的武士们证明“如果做就能成”的信念不仅可以用在日本的大炼钢运动,还可以用在对外战争、殖产兴业、甚至是殖民地的建立与开拓。发财靠自己,天道会酬勤,日本打算更进一步发展各种产业。

  电力是工业之母,第七代日本总督明石元二郎建立“电力株式会社”,兴建日月潭水力发电厂,在1934年7月完成日月潭发电所和大甲溪发电所。日本总督府所辖的企业全方面的涵盖各种产业和产品,列举如下:

  化工:电化(氨);旭电化工业高雄工厂(苏打);高砂化学工业、有机合成化学、化学工业(硫铵);肥料(化学肥料);窒素肥料(氮肥);护膜(橡胶)。

  这些产业让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相对工业化”殖民地,但工业化的理由并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支持日本对中国的军事侵略。这些产业增强了日本的侵略能力,为中国人带来“血与泪”的悲痛,人也是其中缺乏自知之明的受害者。后藤新平在的“治安扫荡”使得至少一万人死于非命,而他在的大调查让日本政府大开眼界,日俄战争后日本的明治天皇随即谕令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这个“殖民会社”的首任总裁就是后藤新平!伴随日本总督府在的鸦片专卖和制造,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和黑龙会(二战期间的日本黑道组织)在中国东北如法炮制“经验”。他们是日本军队最大也最重要的后勤支持团体,举凡物资搜刮、走私鸦片、拐卖妇女、情报搜集、目标暗杀、印,无恶不作是家常便饭的例行公事。他们甚至纵容坏分子在中国贩卖毒品,作案范围遍及全中国。为“提振士气”,日本诱骗和强迫大量妇女成为日军,她们的际遇极为悲惨,人也不能幸免。男性原住民成为高砂挺进队,在赤道的丛林里作战到尸骨无存为止;男性汉族成为比日本军犬还不如的军夫芒果体育官方网站,死亡只被计算为“物资消耗”。如YST所说的,二次大战中的人是站错边的,当日本总督府打算在征兵的时候,当时近600万的总人口,有425921人向日本总督府提出申请,表示自己愿成为“日军”。

  1945年9月3日,经历了无比惨重的牺牲和奋斗,中国终于迎来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10月25日,接收在台的日本全部资产,只具备“浅碟子般行政经验”与仍然是“半封建的行政架构”的条件和身份,硬着头皮开始为箭在弦上的国共内战做准备,的糖和米成为内战经济的不沉航空母舰。因此这时的还是被剥削的,加上二战中美军大轰炸所带来的破坏,人的日子并不比人好多少,受过日军训练的兵甚至以的身份投入内战。

  经历日本统治的再度回归中国,可殖民地上的那些列强代理人是最难处理的,他们是宗主国用以控制殖民地的利器。今天的香港、非洲、东南亚、印度全是如此,1945年的更不可能例外。这些买办是日本统治下的既得利益者,只因为他们跟日本的帝国主义有着你侬我侬的同盟关系。日本战败和国共内战所造成的短暂权力真空,使他们顺势成为不知轻重的领导者。自身的缺陷,搭配动荡的时代,外加外国势力的煽风点火,二二八事件就在这个小舞台上开演了。追求是场面话,自身利益才是真心话,但那些利益难道不是建立在人被日本人剥削的基础上吗?缺乏宏大的历史视野,看不到整个东亚被日本侵略和剥削的史实,只求自我生存,是本土统治集团距今68年前就曾犯下的错误,至今尚未有改变的迹象,对跟随他们的百姓而言更是悲哀。

  经历上数十年“血与火”的历练,蒋介石看到了工业化的重要性。蒋介石的私人日记里透露对中国党部分理念的赞同,内战的失败更使他做了彻底而深刻的反省。无法完成的“二五减租”变成坚决执行的“三七五减租”,接下来要“耕者有其田”,反抗者一律坚决,“精英”的生存惯性使得土地改革很顺利。以日本留下的“糖与米”做基础,把接收而来的日本企业和撤退来台的企业做一个整并,全盘接受的中央领导,正式进入“资本主义”的时代,官方名称为“三义”。

  何谓资本主义?我引用学者林忠正和陈师孟等六人在1991年所著的《解构资本主义》里的一段话作为介绍:所号称的“三义经济”制度,既不是被批评为资本家乐园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是被批评为大政府式的“统制经济”制度。它实在是一种举世无双的混血怪胎,具有一些极端危险的病变基因,是当年孙文提倡三义时所未能预料、也未能防范的。这个劣质体制的结构,由外到里可以细细剥离为四层:(1)最外面是“自由经济”外套,容许市场运作与私人经济活动,但政府往往随心所欲、或明或暗地做选择性的干预限制;(2)里面穿的是“资本主义”内衣,与输诚的大资本家与外国大财团暧昧勾结,对其他弱势阶级与基层团体则除非有所利用,否则少有理睬;(3)脱去衣物的装扮,里面长着“国家主义”的身躯,政府不只是对民间经济活动管手管脚,本身更利用经济社会的压倒性构成份子,实质上大规模从事各类经济活动,使政府预算与公营事业预算俱皆庞大臃肿,较诸社会主义国家亦不多让;(4)最严重的是,经济体制在以上层层遮掩之下,却包藏了一个“极权主义”的祸心,所有政府藉管制法规所垄断的市场特权、或是藉经济理由所创设的事业单位,都难逃被执政党工具化的命运,以致政府高度掌控经济发展方向与大量介入经济活动的好处,与其说是反哺“全民共享”的理念,不如说是养肥之私的陈仓便道,甚至国库与党库之间的利益输送,都在“一体”的口号下,被不当地合理化。虽说四十多年来国民所得成长快速,但只要与执政党所囊括的、经济、社会资源相较,就可以清楚认识执政党多年作威作福的法西斯心态与无孔不入的剥削事实。

  上面这段话完美阐述经济的核心本质,“资本主义”是今日闹剧的一切根源,除了名字不同以外,它与中国党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基本上是没有区别的,中国的国有企业依然是今日经济的重要组成力量。

  资本主义是从撤退来台后,展现“奇迹似的复苏”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世界首创这种体制的组织,这个体制来自日本,它在日本被称为“经团联”。今天日本市值前1300大的公司,组合成的一个整体就叫“经团联”,它肩负日本产业界的横向合作和纵向分工,也被称为“民僚”。在经济学上把垄断集团称为卡特尔(Cartel),是英美两国欲除之而后快的首要目标。二战结束后的德国与日本在盟国列管下,各自经济组织里的产业卡特尔几乎都解散和重组,只因这些产业卡特尔在德日两国有系统的培育下,展现支持德日挑战老牌殖义英美法三国的实力,最后发动世界大战企图重建世界新秩序。

  德日两国是战败了,但打破世界资源垄断却是成功的,今后德日可以用自身的高质量工业品抢占世界市场。“世界的市场是我们的”,德日两国有系统的培养基干产业是他们能战后复苏的根本原因。德国为建造军舰开发的ST52特种钢,战后被全世界造船界广泛采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有独门的钢铁冶炼技术,买到齐全的原材料,就能加工出口换汇,不但让本国人民就业,还能建造军事武器保卫自身。为了生产特种钢所开发的酸性平炉和碱性平炉也能发挥作用,出口获得的利润可以折抵研发的投入,并以此为基础,把资源投入本国的装备制造业,生产更新更好的产品,从而提高本国的整体工业技术水准。德国蔡司光学生产的高级测量仪器可以支持科学研究,还可以成为绝佳的相机镜头,生产这些产品的技术本质并无太大差别,它们只是用不同的产品面貌出现而已。不光德国,日本住友金属生产的无缝钢管也是很好的范例。在石油疯涨的年代,海上钻探石油成为必要手段,住友金属的无缝钢管成为海上钻井的必需品。石油高涨却不一定影响自己的获利,甚至成为全新的机会,只因为自己有独门技术。

  这就是工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核心是技术开发。每经过一轮的产品和工业周期循环,产业竞争力就更上一层楼,国家竞争力自然也大幅提升,这个循环完全是良性的。德国日本成为二战结束后发展最好的国家秘密就在此。金融只是工业循环的血液,货币只是市场交易的手段,并不是核心。需要国际硬货币的理由在于需要购买工业技术,而世界列强只愿意用自己的货币交易。你不如我,所以你用我的货币结算,至于我的货币发行多少,和你无关。如同YST所说的,金融创新并不会产生全新的利润,要让经济发展良好,需要理工人才对工业技术矢志不渝的投入,研究更好的光学玻璃和更强的无缝钢管。法律人才营造良好的交易秩序;金融人才安排合理的资金投入;建筑人才规划优美的居住环境;美工人才设计人性化的产品外观;综艺人才表演幽默的娱乐节目,每个领域分工合作,人民自然安居乐业,生活自然幸福美满,这样的环境还可以吸引落后地区的人才前来定居,除了贡献他们的长才,还能补充本国的优秀脑力。所有领域的结合,就是国家竞争力,站在这些现象的后面,就是大学的研究力。

  哈佛大学教授麦克波特的著作《波特看日本竞争力》(书名:《日本还有竞争力吗?》)认为:日本的大型科学研究需要政府进行协调,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但我个人以旁观者的角度,从技术研发来看,日本并没有走错路,也没有迟疑,日本很清楚技术研发的重要性,不用管英美两国用何种体制研发,只要日本能开发出自己的技术就可以了。二战的战败使日本很清楚自身不如人的地方。的“黑猫白猫”是日本早就在做的事情,负责具体事务的就是经团联。

  以1970年代发明的FM集成电路(VLSI)为开端,工业生产进入全新的时代。因为集成电路使生产自动化称为可能,人类首次有能力建造全自动化的生产工厂,只要建立中央控制室,就能监督每一个生产环节的进度和生产量。原本的大批量和单一产品生产模式可以变成小批量和多种产品的生产模式,日本视芯片为“产业之米”,因为产业需要营养才能长大,芯片是营养丰富的产业补品。工业机器人和芯片的结合可以提升人均生产力,促进产业升级,弥补日本因日渐成长的工资所失去的优势,还可提升产品的精确度,至于工人们有全新的任务:成为经验丰富的技师或维修员。教育则转向程序语言编写或者产品设计,由此日本转变为一个服务业的国家,但服务业却是依托在制造业之上的,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演变成服务业占更例的过程,这个发展的结果有前提条件,背景是日本在东亚所进行的雁行理论分工,、东南亚、中国各自肩负着不同的部门任务,因此日本本土的服务业得以持续发展,这才是产业升级的良性过程。“武士们”进化成“社长们”,他们为日本新时代的工业制定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1949年蒋介石领导的首次有机会在推动属于自己的工业化,日本总督为完成很多基础工作,剩下的工作是解放佃农。二二八的和土地改革使成为的本土统治集团的世仇。经历“血与火”的迫于世界形势需要工业化振作自己,但起点比明治维新的日本更低,还得应付庞大军事开支和难民问题,靠着带来的少量黄金,暂时稳住军心。

  万事起头难,蒋介石发布义务教育的法令,用公职安排部分来台的难民;发布军令,用凤山整训解决的山头派系;发布戒严令,用军法维持社会秩序。“糖与米”成为的工业化火车头,用农工业剪刀差和肥料交换的方式把农业所得引导到纺织工业(英国最早的工业),同时提高关税,保护市场,扶持的本土企业,义务教育则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做好基础。1960年的百姓生活已有改善,但是的整体经济面貌还是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党员们”在蒋介石的领导下,遵循专业官僚的指挥,继续为“”的大业而努力,资本主义让人看到初步成效。

  1960年欧美国家出现第一波劳力密集的产业外移趋势。的技术官僚尹仲容和严家淦认为这是一个机会,1966年在高雄成立加工出口区,可以看作是今天遍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0版本。为表示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和授权,蒋介石让严家淦出任副总统和行政院长。加工让变成美日两国的配角(刷盘子),但也让第一次有能力累积外汇,而不再是殖民地时代供养日本的经济奴隶。电器、纺织、塑料等轻工业开始发展,许多家庭的“客厅即工厂”,用小作坊的形式参与加工出口。此景如同今日的珠三角、浙江和福建的部分地区。

  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使发达国家陷入经济不景气,加上退出联合国,种种原因使经济陷入危机,迫使进行第一次产业升级。这个产业升级的核心是重化工业和造船,外加高速公路及铁路电气化。与国家强行上马重化工业不同的是,选择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三部曲这条道路。没有饥荒的原因是的“糖与米”,而且处于英美刺刀保护之下,这是可以用三部曲展开工业化的最根本原因,也是经验的核心内容。

  1979年政府把机械、电子、电机、运输工具栏为“策略性工业”。在资本主义模式下,快速发展。不可小看制定这些目标的“外省党员们”,他们确实掌握工业化背后的核心秘密,昔日的颠沛流离和战火历练让他们全力以赴。1980年,创立新竹科学园区,也是今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1.0版,使首次能跻身世界IT浪潮,即使它最后成为一个技术密集的加工出口区,但这个对1950年的农业来说,已是非常光彩的成绩。它是今日经济成长的最大动力,也是维持今日中产阶级的最重要支柱。

  首先成立中央财政委员会(财委会),下辖中央投资和光华投资。这两个单位是党营事业的财政发动机,最早的新兴电子就是100%财委会持股,于1970年创立。这很容易理解,因为IT是全新的概念,没人有能力大胆冒进,只能由出资1.8亿台币。的冒险下注是正确的,1980年联华电子成立,总资本26.25亿台币:交通银行7.2%、经济部6.5%、光华投资4.9%、私人投资合计2%,技术人员来自经济部所属的工业技术研究院。这次多了私人参与,但如果没有初始的冒险下注,能吸引私人资本吗?、中国、日本这些后进经济体如果没有这种官方主导的参与行为,只能永远落后。

  工业生产需要的配套产业,工业气体、钢铁、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纺织工业研究中心、电机制造等不胜枚举。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技术的含量也随之增大,这还需要教育部门编辑合适的教材以便有系统的培养人才,需要整个政府的横向合作和纵向分工,更需要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以便保护国内市场。中国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与的国立编译馆都肩负着这个任务。成为的经团联,党则成为的经团联。中国党独立面对美苏冷战的军事对峙与外交的风云莫测,需要直接上马自己的重化工业以支持自己的军事武装,这是无奈之下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海峡两岸除了工业化顺序不同,一个大中国,一个小省份,工业化精神则几无二致。

  投资不见得成功,失败所在多有,的投资有失败的,但是贪污却很罕见。蒋介石很清楚吏治是如何让他失去“大好河山”,靠着威权和军法治罪,总体上能让的工业化平稳过渡,从1950到1988年,的两位蒋总统用38年努力使全体人民享受工业化带来的好处,不再“男为奴、女为娼”,被当作“殖民补充”的日本“皇民”,经济在资本主义的模式下甚至开始进军原本只属于发达国家的高附加价值产业:汽车。1986年,的裕隆汽车成功制造出飞羚101型汽车,如同今天中国的吉利,底盘和引擎都是引进的,但都是自产的,改进版的102型汽车甚至有出口荷兰的记录。最后因为缺乏商业策略和成本因素黯然败退。

  为什么裕隆汽车失败了?1985年政府实施《六年汽车工业发展方案》,内容包括降低关税和国产率等,裕隆失去能了成长茁壮的机会。政府的错误随时能改正,可是更大的阻力来自日本。日本经团联的成员包含日本汽车制造商,为了维护日本产业的世界利益,日本厂商团结一致的对抗裕隆。今天的裕隆汽车只是一家汽车经销服务站。它只能靠更灵活的手段把自身资本进行国际化运用,美其名为海外扩张,实际上跟投资银行没两样,赚钱只剩下金融。与此同时,它的员工必须面对生活中更多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失业。

  丰田汽车能登上世界第一的宝座,靠得不只是自己的技术研发,还包括国家级别的商业打击,日本在实现了“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我们可以看到成也经团联,败也经团联,裕隆当时如果能得到的密集支持,今天会是不同的光景。瑞典的Volvo汽车在1927年生产自己的第一辆车时,还没有现今如此高效率的物流系统和生产能力,他们有时间可以在几乎空白的国内外市场自由发展。瑞典人口不到1000万,但他们拥有两家世界级汽车制造商:Volvo和Saab,原因是发展时间充裕。

  我们再一次看到工业化后进国家为了推展自己的工业化,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巨大的投入与努力,才能拥有自己的空间。但只要道路选择正确,加上耐心等待,一定会丰收。裕隆、日本丰田、瑞典Volvo为我们提供汽车发展不同的教训。

  在航空工业,蒋经国领导下的制造出属于自己的教练机:AT-3。就如同日本的“大岛型”高炉一样,虽然发动机是美制的,但它为的航空人才培育实现零的突破,并且为后来的IDF作出巨大贡献。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转变历史方向的重要人物李就任总统。这个外号“岩里政男”的男人曾是日军的高射炮部队军官。他上台时,这个经团联工业体系依然运作正常,但还是由外省人主导,李迫切需要集中权力到他手里,来稳定内心的不安全感,化是最好的道路,因为占人口过半的福佬人一定会掩护他摆脱这个被动局面。

  运动需要金钱,兼职工是靠不住的,李需要自己的全职人马来对抗所谓的“外来政权”,但此时的他却是这个“外来政权”的领袖。在李的授意下,内部成立“集思会”。金钱的掌柜则是刘泰英,身为党主席的李让他掌控的金库,开始用各种管道扶持外部的,的肥皂剧开始上演了,年复一年越来越,等到1996年的总统直选,解放军甚至以发射导弹的方式参与这场盛会,美军的航空母舰也参演,一时之间举世瞩目。能走到总统直选这一步,李可谓散尽家财,股票能卖的卖,能民营化的就民营化,“国库通党库”的战略格局,让他在化过渡阶段里的所作所为,跟大开绿灯没什么两样。美军的航空母舰不是免费的,台美之间的各种游说都需要金钱打理,再加上各种选举的竞选开支,这一切最终都转嫁给这个的经团联头上。

  为了发展“盟友”,李想起日本。“台日合作”需要一些更特殊的良好气氛。要营造这样的气氛,李需要改变1950年来人对日本的历史观。于是“日据时代”成为“日治时代”;“光复”变成“日本终战”,一切都不新奇,花样还能更多。的福佬精英对日本的五体投地,还有种种让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包括参拜靖国神社,除了要掩盖他们曾身为汉奸的史实,另外一个理由是彻底垄断的“经团联”,把的经济成果搜刮到自己口袋里。由于1950年的需要稳定的秩序以推动工业化,这是一笔至今没有清算的帐。1970年代欧洲的一个重点,是反思自己父母那一辈人在二战时期屈服于纳粹淫威,因此转变为叛逆的世代。在的戒严统治下,只能以(钓鱼台)运动的狭窄范围出现。是爱国的,但1990年3月发生的野百合,却只是一场秀而已,这些所谓“世代”有相当数量的人成为李的外围盟友,为肢解而全心全力。

  跟清朝面对列强侵略一样,这个经济发动机在一波又一波的五鬼搬运下,逐渐无法承担推动工业化的使命与责任,工业化需要的集团式横向合作和纵向分工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虽然的晶圆代工和相关电子业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经济瓶颈开始出现。首先是利润率降低到只有15%以下,而欧美日高科技产业的利润率却有40%,这还是政府以租税优惠和优先银行作为变相补贴手段才实现的成绩;国防采购预算的88%专门用来购买美制武器,的将领甚至变相成为美国的说。

搜索